音樂治療師廖珮岐 用旋律治療患者心靈

音樂治療師廖珮岐 用旋律治療患者心靈 | 華視新聞

萬蓉、郭立翔

「沒有誰比較強誰比較弱,而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間的彼此幫忙。」是音樂治療師廖珮岐在輔導患者時的心境。廖珮岐會先了解患者們的需求之後,再透過音樂的輔助,針對不同的患者做客製化的輔導,像是讓患者敲打樂器、創作音樂等方式建立患者的認知、肢體協調力等,協助患者能夠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及技能養成。

大同發展中心 身心障礙者的避風港

廖珮岐用音樂提升身心障礙者認知。 攝影/萬蓉

大同發展中心在二〇一五年九月成立,是一家公辦民營的日間照顧機構,主要提供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的功能,像是減輕家中照顧的負擔,提升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提升自我價值,也能藉由和其他患者的互動,建立人際關係。

大同發展中心的主要服務包含病況較為嚴重的週一到週五整天成人、兒童日托病況程度較輕的則為一週一次,一次一小時的部分時制治療。照顧的類別以腦麻、智能障礙、自閉症、、唐氏症、發展遲緩等症狀為主。

以音樂作為橋樑 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

音樂治療師廖珮岐之所以會成為音樂治療師,是因為阿嬤罹患了失智症。在照顧上,廖珮岐說:「失智症的長輩可能缺乏現實感,像是忘記今天禮拜幾、有沒有吃飯、同一件事情需要重複好幾遍,家人在照顧上會覺得很煩、心很累。」就學期間就讀音樂系的她,為了減輕家裡的照顧負擔,也主動上網搜尋關於失智症照顧的相關問題,因緣際會下看到了音樂治療師,於是報考了澳洲昆士蘭大學的音樂治療所,學成後也將所學的專業帶回台灣,幫助更多需要照顧的人。

廖珮岐表示,所謂的音樂治療其實跟其他治療師一樣,像是心理治療師,透過面對面溝通了解患者的問題,音樂治療師和其他治療師最大的差別就是用音樂作為媒介。雖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以解決患者的需求,提升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為目標。

音樂治療師要學會鋼琴、吉他等樂器以及人聲,也必須要有修讀心理系課程的背景。廖珮岐表示,使用現場音樂會比錄製的音樂,像是CD等,更能隨時隨地的針對患者需求調整。廖珮岐說:「現場彈奏的話彈性更大,像是音調、歌詞、編曲等都可以針對患者進行改編,找到適合每個患者的輔導方法,但如果只是錄製音樂,就沒有辦法彈性調整。」

用不同音樂 為患者打造專屬的音樂處方籤

廖珮岐讓患者敲打樂器 建立肢體協調力 。 攝影/萬蓉

音樂其實只是媒介,最重要的是治療師是否能夠讓患者獲得輔導成效。廖珮岐認為,兒童跟長輩互動的方式其實是不一樣的。像是說話就不能像小朋友一樣用比較撒嬌、可愛的方式;挑選歌曲上也是依照年紀做選擇,兒童就以兒歌,成人就偏向老歌。廖珮岐表示,民眾覺得就把失智症的長輩當成小孩,但對於長輩來說,畢竟經歷過許多社會歷練,還是會有自己的想法,用小孩的方式來跟長輩互動,有時候反而會讓他們自信心受挫。

每個團體的輔導目標不一樣,使用方式也不一樣,像是廖珮岐會跟患者一起用音樂創作歌詞、旋律。比如支持性團體就是創作一首歌,之後錄起來,難過就拿起來聽,避免情緒失控。認知失調的患者,就會請患者現場聽一首歌,然後請患者猜看看是哪首歌;憂鬱症患者則透過歌詞接唱來訓練開口表達能力。

廖珮岐說:「小朋友可能就是很可愛、很簡單、沒有邏輯、或是天馬行空的想像。」當然,每一種音樂治療方式都能用在每個患者身上,像是唱歌的部分,廖珮岐就會現場彈奏患者喜歡的歌曲或是一段旋律,試圖讓患者開口哼歌,建立口語表達能力,也讓患者挑選自己喜歡的樂器試著彈奏,提升肢體協調性、認知能力。廖珮岐透過彈奏吉他,先讓他們熟悉這首歌,音樂停下後,再讓患者手上不同形狀及顏色的色紙,對應到相同的形狀及顏色,這些過程,廖珮岐會先試著做過一遍,讓患者更容易融入。

廖珮岐輔導之路 患者不為人知的心境

大同發展中心代理主任林佩蓉表示,廖珮岐老師帶的活動比較符合小孩子們的需求,對於患者來說,外面的音樂課程就困難許多。林佩蓉說:「外面很多音樂課會說:「聽音樂哦!現在是大聲我們就要大聲拍 ,現在是小聲,就要小聲拍」 」;又或著是說 :「現在節奏變快,我們就要快快拍,節奏慢就要慢慢拍。」 這些對身心障礙者的認知來說都很難做到,大部分變成我們機構人員要幫忙帶,並不是患者主動去融入這個活動。

廖珮岐說:「輔導遇到的困難跟音樂比較沒關係,比較有關係的是和患者建立關係,關係建立好才有可能會融入。」建立關係的方式不一樣,必須針對患者的需求,給予客製化的服務,來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比如說,有些觸覺敏感的自閉症的患者特別不喜歡別人碰他,觸碰到他們,他們可能就會生氣;相反的,有些患者就會喜歡和廖珮岐擊掌、手拉手一起互動等。

輔導的酸甜苦辣 廖珮岐的治療歷程

廖珮岐讓患者彈奏樂器 建立和患者的親密度。 攝影/萬蓉

廖珮岐老師的活動對於大同發展中心來說,是比較符合患者需求的,不會拘束活動中一定要達到哪些成效,像是廖珮岐說:「 我們現在摸摸頭 。」對於有些動作有受限的患者,完成時間會比較久,但廖珮岐會等到患者全都完成之後,才會進行下一個輔導環節。大同發展中心教保員黃靖惠說:「對我們來說就會從中學習到,原來小孩都很喜歡音樂,要叫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就可以透過唱歌的方式,他們的意願就會提高。像是搬椅子,我們就會說搬椅子到外面囉 ,用唱歌的方式,他們會覺得這件事情不是個苦力,就會幫忙搬東西。」

音樂在生活上息息相關,很容易透過音樂和患者建立關係,接下來的輔導目標就更容易成功,廖珮岐表示,患者在輔導過程中覺得很有趣,甚至也能發現自己其實具有創作能力。有些患者是自閉症,一開始來的時候,每天來都在哭;有些患者原本口語認知比較低,現在都能夠基本的應對。廖珮岐說:「失智症是無法恢復的,只能祈禱不要惡化,患者在輔導之後,心境上也改變了許多,像是上課前跟家人互動可能比較嚴厲,上了課之後,就會跟家人說我很在乎你;有些患者可能原本只聽音樂,上了課就會開始試著唱歌。」

對於廖珮岐的職業──音樂治療師,在台灣因為沒有專門的考試,所以無法獲得證照,所以有時候在工作上,就不會自稱自己是治療師,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廖珮岐也表示自己不喜歡用「幫助」這個詞彙來含括自己所做的事,事實上沒有誰比較強誰比較弱,而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互相幫忙。

採訪側記

在採訪中,看到許多小朋友以及長輩,非常投入的在音樂輔導中,展現出的快樂,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是非常幸福的,我們也佩服這些服務人員,能夠發揮愛心以及耐心去照顧患者,很難得也很值得學習。

延伸閱讀

希伯崙共生家園 給社會邊緣者一個家

快樂學習法 智能障礙者遊戲中烘焙

突破身體桎梏 腦性麻痺者走向戶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音樂治療師廖珮岐 用旋律治療患者心靈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