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發中心昨日‧今日‧明日

綜合報導

  最近一連串有關航太工業的新聞,炒熱了這個話題,先是李總統到印尼去渡假,帶回了印尼的航太經驗,接著行政院通過了中科院航發中心,改制為國營的方案,在昨天航發中心歡度二十五週年慶,交出了第一架量產的經國號戰機,未來我國的航太工業到底是什麼樣的前景?如何的發展?本單元就先一探軍機重地─航發中心。

  二月二十六日,一向門禁森嚴的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突然湧入了上萬名好奇的民眾,他們扶老攜幼,一起來趕赴中科院航發中心的,週年慶祝盛會。在民眾的熱情期盼下,試飛官吳康明和陳康定上校,分別駕駛AT3和IDF戰機,冒著惡劣的天氣,升空表演。AT3自強號噴射教練機和IDF經國號戰鬥機,是航發中心自行研究設計和量產製造的戰機中,最具代表性的機種,AT3和IDF適時填補了,民國七○年代和八○年代的空防需求,也代表了我國航空工業的重要里程碑。

  航發中心的飛機製造廠內,參謀總長劉和謙上將,看到航發中心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所累積的實力和潛力,頻頻詢問種種細節,他指示中心人員,要固本浚源、再接再厲,透過空中的表演和地面的展示,航發中心展現了二十五年來的經驗和能量,正因為航發中心有這個能力,加上航太工業是政府十大重點輔導的新興工業,因此二月二十四日,行政院的院會決定,將航發中心改制為國營的「漢翔航空工業股分有限公司」,一旦立法院完成立法程序,航發中心就要脫掉軍事的外衣,由原來的軍事任務導向,走向自負盈虧的企業行銷導向。

  航發中心改制的關鍵,在於它二十五年來篳路藍褸,鍥而不捨所累積的深厚資源,民國五十八年,航發中心成立之初,只有員工三百人和幾間矮舊的木屋,如今航發中心已經成為擁有六千名員工規模的高級航太科技研製機構,二十五年來,航發中心採用合作生產和自行研製並行的方式,來儲備我國的科技能量,先後自行研製完成了58架介壽號初級教練機、52架中興號中級教練機,以及60架的AT3自強號教練機,而在這段期間,航發中心也和美國貝爾公司合作生產了118架UH-1H直昇機,移交陸軍使用,並且和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合作生產了48架F5E超音速噴射戰鬥機,成立空軍作戰聯隊,這一連串的戰機研製和合作生產計畫,使我國正式邁入超音速飛機製造的新里程。

  目前航發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執行IDF經國號戰機的量產計畫,十架先導生產型的IDF,已經在去年移交空軍執行訓練、換裝及作戰測試評估任務,而第一架量產的IDF,也在最近移交空軍使用,以航發中心每個月至少兩架IDF的產能,年底IDF中隊就可以成軍,在我國空軍換裝F-16,和幻象高性能戰機之前,空軍將有性能優異的經國號戰機,來彌補空防的間隙。而在航發中心研究人員的精進研究之下,IDF在軟硬體的結構裝備上,也正在不斷地提昇。

  二十五年來,航發中心是憑藉著三個工廠、一個航空研發所,紮下了國內航太工業的基礎,其中航空研究所主要負責飛機的研究設計,和試驗的工作,從零組件和飛機的藍圖設計,到各種空用系統跟發動機的試驗,以及整機的測試,航空研究所扮演著創意發起和工程把關的關鍵角色。

  民國八十年七月十二日,IDF二號機,在執行高速低空飛行測試時,不幸失控墜毀,這一個意外,對於航空研究所同仁,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但是航空研究所經過兩年多,無數次的工程研改和結構補強,已經改正,並且強化了經國號戰機的穩定與安全。

  而員工最多、占地最廣的介壽一廠,是負責飛機製造的最終執行單位,飛機零組件的製造、結構的組裝以及各種系統的安裝測試,都要在航發中心介壽一廠的各個場棚裡進行,介壽一廠擁有獨立的工具製造部門,和龐大的零組件製造設備,工廠內,每部上億元新台幣的三向五軸銑床,每天都在不停的運轉,加工銑切機身的鋁合金隔框,介壽一廠經過了年來的歷練,現在在人力素質、材料科學、生產技術跟機器設備上,都已經成了國內航太工業領域的佼佼者。

  另外位於岡山的介壽二廠,則是航發中心發動機的搖籃,目前生產主力是IDF的發動機,TFE-1042引擎,從原始渦輪葉片的精密鑄造,各種耐磨、耐氧化、耐腐蝕或絕熱的噴塗處理,一直到整具發動機的組裝,介壽二廠不但具有製造能力,也累積了完整的設計能量,為了確保品質,介壽二廠引進了精密檢測的光學投影機,和三次元座標量床,這種精密儀器,全世界只有140台,而航發中心就占了十分之一,介壽二廠今年六月將可望獲得ISO-9002的國際品質認證,而介壽二廠從製造飛機引擎,所累積的噴塗技術,也早已經應用在民間單位,並且擔負起國內各型飛機渦輪葉片的維修任務。

  至於負責航空電子裝備生產,與測試的介壽三廠,最近剛剛通過ISO-9002的國際認證,肯定了介壽三廠整廠,在生產製造和測試方面的品質管制,厲行人人品管和全程品管的介壽三廠,以其健全的全面品保體系,陸續為空軍研製了戰術導航儀、敵我識別器、武器投放系統、雷達、警示燈及數據飛行計算機等等數十種,精密的航空電子儀器,最近介壽三廠引進的自動配料系統,更使得航太電子的製程,從進料、生產製造到檢測維修工作,邁向了全程自動化電腦化的階段。

  在航發中心的組織架構中,如果說介壽一、二、三廠是航發的血肉,那麼航空研究所就是航發中心的靈魂,今後他們更將成為國內航太工業的骨幹。今天在航發中心即將改制國營,慶祝二十五週年的此刻,也正是航發中心重整旗鼓,邁向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