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娟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仔細觀察過苔蘚嗎?從沙漠到北極,苔蘚無處不在,不僅能維護地球生態系統,也能有效減少碳足跡。光是在台灣,被記錄到的苔蘚,就超過1500種,生態資源相當豐富。但目前台灣研究苔蘚的專家,只有5.6人,研究時間也比其他國家晚了將近100年,其中,研究苔蘚超過10年的專家姚奎宇,念大學時,和日本學者在玉山上發現、高海拔的稀有種苔蘚高木苔,而在高中任教的生物老師楊玉鳳,則是透過網路社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和手作苔球教學,讓更多人認識苔蘚。現在就跟著專家的腳步,透過鏡頭,帶您進入微距森林,一窺苔蘚的神祕世界。
微距綠色森林,帶著放大鏡探索苔蘚之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唐朝詩人王維用詩詞,把青苔的生存環境,描寫得絲絲入扣。在我們的印象中,青苔一般都是生長在潮溼陰暗的角落,不過還有另一種角落小生物,經常被誤以為是青苔。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像我們這樣子看到這水管上面的,這個就是我一般講的青苔,這其實是藻類,那一般來說,石頭上長的,就是它,藍綠菌上面常常會有一些黏液嘛,所以會比較滑,那這一邊呢,同樣在水管上面,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些葉子的,這種就叫苔蘚」。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有學者認為,苔蘚可能是從綠藻演化而來,存在地球至少4到5億年,是最早定居在地球的植物;而這不起眼的小植物,無論在平地上,還是海拔3千公尺的高山、極地或沙漠,甚至是水裡,都能發現它的存在。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VS.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路邊有一些蛇蘚要小心,這邊還有羽苔,這邊的話是孔雀苔,然後這邊是羽蘚屬,一絲一絲的會是平苔科的植物,這有那個耶,比拉真苔比拉蓮苔」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VS.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從大學時期,就投入苔蘚研究,至今超過10年的姚奎宇,和他的學姐,
記者徐敏娟說:「目前在全球的苔蘚種類,總共有2萬3千多種,而光在台灣就有超過1500種,而且台灣的特有種類也有130多種,另外在溪頭的石壁上,仔細看這上面的石頭,甚至一次還可以發現,7到8種不同的苔蘚種類」。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這邊的話大概有45種,你這裡比較容易看到的像這裡,這個叫粗枝苔,這個在中海拔山區非常容易見到的,這個叫鳳尾苔,出野外我們常常會用這種放大鏡去看,這樣子觀察,你可以看到它的葉脈」。
透過放大鏡,彷彿走進苔蘚的微距森林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這個叫蛇蘚,這種是片狀體的蘚類,為什麼叫蛇蘚,因為它有一些鱗片,這是一格一格的,像蛇的鱗片,所以這個蛇蘚的名字是這樣來的,這個叫通氣孔,所以我們看到的那一格一格的,就是這樣子一個格子,它就像一個房間,然後每個房間上面有一個洞,有一個煙囪」。
仔細觀察,就能看出不同種類苔蘚的差別。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這邊有一些小杯子,這叫無性芽杯,仔細看這個有無性芽杯的片狀體,它沒有很明顯的紋路,這個叫地錢,這個應該是粗裂地錢」。
透過微小細節,還能找出意外大發現。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生多所的所長他是做細鱗蘚的,那細鱗蘚的話它非常地小,附生在葉子上面,那它曾經在一片葉子上面找到20多種,快接近30種的細鱗蘚,這麼多對一片葉子上面,葉子上面有一點點那種綠色的,這個就是細鱗蘚一種蘚類,它是附生在植物的葉子上面的」 。
實苔蘚植物可以分成3類,地錢、角蘚和蘚類植物門,沒有維管束,也沒有真根,主要靠孢子體散播繁衍,只要能附著,有水、有陽光,苔蘚就能生長。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這個已經精卵結合,我們叫孢子體,國外的部分,因為有一些苔類,它喜歡這些重金屬,採礦的時候,他如果看到有長這種苔蘚的時候,他就會知道說,這區塊可能非常有可能,會有一些銅礦在這裡」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懸垂型的苔蘚,大部分都是這種懸苔,它幾乎都只種在樹枝上,不同的基質就會有不同的苔蘚,附身型的苔蘚,像是這個細鱗蘚類,它非常喜歡長在葉子上面,那它其實一般就不會長在泥土上面」。
有些苔蘚小到連肉眼和放大鏡,都無法精確辨認,這時就必須要採集回研究室,用顯微鏡放大50倍,才能看出關鍵特徵。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早上的時候你用肉眼看,其實你只看得到這些次生的莖,上面再分出一個,你如果在顯微鏡下面看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小葉子,所以羽苔羽苔有點像羽毛,就是它其實,跟它的分叉也有關啦,這個就是疣,這個是羽苔科常常會看到的一個特徵,有很多種其實它外形長得很像,如果沒有顯微鏡的話,你是其實對於做分類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目前全世界記錄到的苔蘚,超過2萬3千種,日本1800多種,英國1000多種,北美有1900多種,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當時採集的點,日本有婆羅洲有,地理分布來說,這個中間的台灣應該要有,在念大三的時候,有一個日本學者,樋口正信先生,專程來台灣找這個種,他就認為這個玉山最高,他認為玉山是很有可能的,大三那年就帶他到玉山的北峰,那一個附近,找到了這個,那時候我們有發表一個新紀錄總量,那後來我的世界我就覺得,變得很繽紛,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有趣,我就投入在這個做形態分類的行列裡面」。
台灣苔蘚種類是全球第一,但目前研究苔蘚的專家,只有5人,而且1960年,才有本土學者,首度投入苔蘚研究。相較歐美國家,或日本,足足晚了近100年。尤其日本,苔蘚和庭園造景,密不可分,近年「組團賞苔蘚」的森林旅遊,更為地方創生帶來觀光財。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這邊的話呢,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就是匍匐狀的苔蘚,遠遠看好像都是像,我們所謂的青苔藻類之類的東西,把它取起來,你會發現它其實是有枝條,有葉片這樣的一個情況,應該是鱗葉苔屬的植物」。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在高中擔任生物教師的楊玉鳳,10年前,加入苔蘚研究的網路社團,開始記錄、分享苔蘚相關知識。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一開始只是單純記錄跟分享,那到後來成立愛苔社,是因為發現有很多人對於,園藝方面是比較有興趣的,所以我自己也著手開始去做種植,那除了一些苔蘚基本知識的推廣之外,也希望說能夠讓大家,簡單地就近去取得相關的材料,讓這些苔蘚植物能夠療癒自己的生活」。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她把10年來在全台灣,從南到北,上山下海,蒐集的上萬張苔蘚照片,放上網路社群,圖文並茂,讓民眾不再苔蘚、青苔分不清楚。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平地都能夠看到像是扭口苔,扭口苔它其實如果在,溼度高的情況之下,它其實就真的長得滿高,然後滿青翠的,如果是在北部東北部宜蘭一帶,因為降雨比較多,有一些平地的公園,就可以看到走燈苔,在台北植物園,其實就有很大一片的走燈苔,可以去做欣賞」。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絲襪球呢,裡面是包一個這樣的赤玉土,把它壓在水裡面,呈現潮溼的這個狀況,你喜歡圓形的話,就是用捏成圓形,如果你喜歡愛心形的話,也可以把它捏成愛心形,只要把這個苔片,整片貼上去就可以了,這個就是我們可以在家,隨手完成的明葉苔苔球,培養的方式的話,就放在陽光照到一兩個小時的地方,維持有水的情況就OK了」。
楊玉鳳熱愛苔蘚,不只記錄拍照,也教學種植,在她眼裡的苔蘚,不只有綠色,是色彩繽紛。楊玉鳳說:「在台灣的物種又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物種都有各自的特色,苔蘚也不只是綠色而已,甚至也有一些苔蘚呢,會呈現銀白色,然後也有一些是呈現橘紅色,或者是紫色這樣的一個色澤,其實是比大家想像的,還要來得繽紛,甚至在微觀的世界裡面,每一種苔蘚都有很特殊的地方」。
猶如迷你森林的苔蘚世界,隨處可見,但不同種類的苔蘚,需要的生長環境也很不同,像在中高海拔的苔蘚,要是被種植在平地,就無法存活。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我們一般的平地能夠種活的,都是比較平地到淺山的,這樣子一個物種,那如果像溪頭海拔1千公尺左右,能夠看到物種跟平地的,就不太相同」。
苔蘚種植很容易,漸漸成為大眾喜愛的療
高中生物教師楊玉鳳說:「發現很多大眾喜歡的那個景觀瓶,裡面放的苔蘚,其實是中高海拔的苔蘚,如果我們是帶到平地來去培養的話,其實養不活,那另外呢,也會直接會間接造成山上,苔蘚株被盜採的這個情況」。
像綠色地毯的苔蘚,具保水及淨化空氣的功能,也是植物的苗床,如果被人類隨意採摘、破壞,生存受到影響,也可能無法繁殖,原地滅絕,連帶影響其他生物存活條件。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姚奎宇說:「懸垂型的苔蘚它會吸收水分,對這個森林水氣的保持是很重要,某一些物種會把那個細鱗蘚啊,牠會背在背上,細鱗蘚有味道,牠可以就是躲避牠的捕食者,像一些昆蟲,牠會躲在那個懸垂型的苔蘚裡面,那個鳥就啄不到牠,苔蘚在大自然說其實,不只是人,各式各樣的動物也會用」。
大自然息息相關,苔蘚雖小,卻是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台灣獨有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型態,造就全球獨一無二的,多元苔蘚世界,也持續默默守護著地球生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