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三):尼羅河的秘密通道

綜合報導

  大家都知道尼羅河對創造埃及古文明的重要性,但是也許並沒有人太多人了解,事實上在古代,尼羅河也是紅海通往地中海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正因為這條通道的存在,才使得中國的陶瓷能夠以比較低廉的代價,運送到歐洲去,對東西貿易的發達,有著重要性,本單元要逆著尼羅河而上,看看這條通道怎麼走的。

  清晨七點,尼羅河的一天才剛開始,沿岸各港口早就擠滿了運送物產的商人,和上班、上學的人群,等待貨輪和渡輪靠岸,儘管鐵路和公路已經十分發達,埃及境內百分之五以上的貨物,仍然靠尼羅河運輸,為了體驗埃及子民和尼羅河相互依存的關係,製作小組也加入搭乘渡輪的行列,朝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祕密古道前進。

  埃及的國土有百分之九十七,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居民多半集中在尼羅河沿岸,面積不大的綠洲上生活,沿岸蒼綠茂盛和牛羊成群的景象,在千古不變的尼羅河正是富裕繁榮的象徵,尼羅河東岸,莊嚴神聖的可姆翁神殿依舊屹立不搖,這座長五十公尺,寬三十公尺,以擁有二十根高十公尺的列柱而聞名,列柱上還刻有人身鱷魚頭的浮雕,埃及人崇拜「鱷魚之神」由來已久,因為象徵尼羅河領航員的鱷魚,是確保航海安全的精神支柱。

  離可姆翁神殿不遠的地方,有一排保存完整,並且記錄著古代交易活動的岩窟墳墓群,仔細一算,一共有三十九座墓,這排靜靜地躺了四千年的遺跡,由於內部繪有和刻有裝飾用的彩色壁畫和浮雕,而廣受注目,其中,位於古奴姆海迪布墓中的亞洲商隊圖,是最受考古學者的重視,一排幾十個人組成的隊伍,趕著鹿、鴨子、馬和驢等動物前進,驢和馬的背上坐著小孩,並且綁著各種貨物,商隊男女的膚色接近黃色,和四周圍觀群眾的褐色皮膚有著顯著的不同,一看就知道他們是外來的商隊,學者推斷這群商隊可能是來自敘利亞。

  在阿米尼哈多墓裡,刻畫著航行在尼羅河上的帆船的圖象,從船上人形大小推算,船的長度可能在十公尺到二十公尺之間,這種造型的帆船,目前在尼羅河上仍然零星可以看見,埃及人高度的造船技術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航行途中,製作小組無意間拍攝到,埃及非常有趣的集體捕魚法,漁夫們以兩艘小船為一組,將撒下的魚網圍成圓形,然後漁夫在船上跳躍震動,或是以長棍拍打河面,魚兒在驚慌下就會自投羅網,除了供給食物,尼羅河也是埃及子民洗濯的水源,像這樣和牛一塊兒泡在河中的景象,到是處處可見。

  從開羅往南八百五十公里,尼羅河兩岸原本綠油油的田園景象,頓時轉為灰褐色的沙漠景觀,前面不遠處,就是以水壩聞名的亞斯文了,走在亞斯文的市街,製作小組已經嗅出非洲的氣息,這裡居民的膚色較黑,擺在店頭買賣的土產也和下游不一樣,像花生,是從南方蘇丹傳入的,因此當地入又稱花生為「蘇丹豆」。

  一陣芬芳濃郁的香料味飄了過來,原來是一位搖動著香爐的老人在沿街叫賣,老人叫姆漢馬杜,今年六十六歲,他把阿拉伯的乳香,和印度的白壇調配成本地獨特的香味,店家只要花一百五十元台幣,就可以拿香爐在店內燻香一次,除了祈求平安,也能招徠顧客,由於效果不錯,姆漢馬杜在當地很受歡迎。

  這個被稱為伊力方迪尼的遺跡之島,位於亞斯文對岸,是昔日主控亞斯文貿易的一個大港都,目前島上已經沒有人居住,不過,從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遺跡,仍然可以一窺過去繁榮的景像,例如,亞歷山大二世獻給主神所建的神殿遺址,另外,小島東西端的一個港口,有一座一百九十層,刻有記號的石階通到尼羅河,這是古埃及人判斷尼羅河吃水狀況的水位測定器,幾千年來,這座水位測定器為尼羅河中、下游子民,帶來了難以估計的財富,亞斯文佔交通便捷之利,成為東西交易通道上的重鎮,很早就引起考古學者的重視。

  聽了拉曼教授的談話,製作小組連忙從亞斯文改走商隊古道,朝紅海前進,從亞斯文到紅海,路程約三百公里,沿路都是沙漠民族貝都因人居住的世界,走在商隊古道上,酷暑和沙漠風暴的侵襲司空見慣,因此,駕駛必須小心謹慎,聽說,以前沙漠商隊,要花十五天的時間才能通過沙漠,不過,現在的車程只要八小時就到了。

  眼前,海的影子已經隱約浮現了,期待已久的紅海終於到達了,晶瀅透澈的海水,使得這個水中世界充滿原始的色彩,這種珊瑚礁耀眼的紅色,聽說就是紅海得名的原因,紅海沿岸的海口,有一片面積廣大的珊瑚礁廢墟,「克西爾」,這座融合羅馬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的遺跡,就是幾百年或是幾千年前,中國陶瓷從東方運到紅海卸貨的地方,考古學者曾經陸續在這裡,發現數量龐大的中國陶瓷器,目前正在進一步鑑定。

  強烈的鼓聲,盡情地吶喊舞動,蘇丹的蘇瓦金人,正以傳統舞蹈向祖先表示感謝之意,早在一千多年前,蘇瓦金人的祖先就是做生意的高手,東和印度人,北和埃及人進行海上貿易,陶瓷、黃金、棉花和象牙都是交易大宗。

  而這座突出於紅海的蘇瓦金舊港遺跡,就是當時東、西貿易的中繼港,市內主要的街道、商店、銀行和飯店約有兩百多家,都是以珊瑚礁建造而成的,整座遺跡保存得相當完好。

  伊斯蘭聖地「麥加」,就在對岸,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和羅馬人抱著尋寶致富的美夢,都曾在蘇瓦金的舊港駐足,而纖細、優美的中國陶瓷正是這些人追逐的寶藏。

  蘇丹唯一的貿易港「蘇丹港」,又到了卸貨的顛峰期,一年至少有三百艘的船隻在這裡下錨,儘管取代了蘇瓦金舊港,蘇丹港的貨物還是必須依靠人工搬運,從蘇丹港充滿生命力的跡象看來,紅海通地中海的古道將永遠暢通無阻。

  下星期,「海上絲路」將從蘇丹港橫越紅海,前往對岸的阿拉伯世界,尋找阿拉伯半島致富之道,請您千萬別錯過精采好看的「海上絲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