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霞乍現解旱乎

紅霞乍現解旱乎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今年的第6號颱風己經在清晨2時成形,被命名為「紅霞」,對於在缺水狀況下的台灣,可以說是「即期待又怕受傷害」,由於它目前距離台灣還有2千多公里遠,要前進到台灣附近需要一週左右,期間颱風及大氣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現在我就利用最新的資料以及氣候的背景,來給大家作分析。

「紅霞」未來5天,依照氣象局的預測路徑,主要是受太平洋高壓的導引,向西北西,進入菲律賓東方海面,在這段期間,其所通過的海域海溫高,大氣層的垂直風切也不大,強度會逐漸增強,達到「中度」,甚至於「強烈」,都是可能的。不過,這也是「紅霞」最強的時候,再接下來,它會逐漸接近菲律賓陸地,另一方面位置愈偏北,海溫也愈來愈低,還有就是大氣的垂直風切也會愈來愈大。颱風的強度在5天之後,會因為這三個「不利因素」而一路減弱。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是否能一舉「解決旱象」,從氣候上的資料來分析,似乎也不太容易。因為過去的案例,5月上、中旬的颱風,能影響到台灣附近的,大都是通過呂宋島進入巴士海峽再轉向東北,一方面由於颱風受地形及風切的破壞,強度己經偏弱,而降雨則受到地形的影響,大都下在東半部的迎風面(圖),西半部背風面雨相對少很多,偏偏這也是目前最缺水的地區。除非大氣有特別的變化,像(9502)荻安娜颱風,當時導引氣流消失,使得颱風在海峽裏逐漸減弱,消散,但水氣反而給西半部帶來比較大的雨量,但是這是特例,發生機率相對是比較低。因此對「紅霞紓解旱象」千萬不要期待太高,倒不如去期待,未來仍有一波波的鋒面,到了下旬,鋒面能呈現滯留現象,帶來更豐沛的降雨,比較實在。

另外最新的資料仍然顯示,在週五(8日)前後,還會有颱風在關島附近形成,其未來的動向,以及對大氣環流的影響,也要特別關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