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失智症共存 資源互助打造友善社區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屏東縣

全台失智人口突破28萬人,台灣有足夠的能量,照顧這些病患和家屬嗎?2018年衛福部推廣失智友善社區,讓鄰里成為共同照顧的力量。像是屏東竹田的西勢村,就是全台、第一個樂智友善社區,軟硬體設備兼具,加上社區串聯,讓失智長輩、與在地共老。專家也呼籲,其實失智症並不可怕,正確觀念和積極態度,就能和失智症、共生共存。

每天上演溫馨接送情,只不過在這裡,是兒子送老母親,到「托老所」日照中心上學。這裡是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日照中心,85歲的邱鳳朝,精準跟著拍子,絲毫看不出,她其實是中重度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個案家屬曾智傑:「平常的生活還是可以,但是就會記不得他的兒子叫什麼名字,記憶會停留她以前的那個會把我當成她的二哥。」

時空錯亂記憶退化,是許多失智症患者的日常,但失智不代表失去所有智慧,更不是喪失能力。簡單的打掃工作,讓失智長輩自己動手,曾經遺失的經驗記憶,在一次次的訓練中,慢慢找回來,回歸生活走入社區,更能延緩病情。

哼著歌漫步西勢村,這裡是傳統的客家村落,也是全台第一個失智友善社區。整個村落超過50家商家,投入友善行列,形成綿密照護網。

屏東西勢村日照中心主任許文楠:「希望這個園區內是可以跳脫以往的一個傳統的照護概念,更希望得到的是一般民眾對於失智症者印象的一個改變。」取其諧音的「屏安福」卡,掌握行動軌跡,超過設定範圍還會即時通知,守護失智長者的外出安全。尺寸放大的長輩版小綠人,不只吸晴更具警示效果,另一邊的智慧候車亭,只要有老人家按下按鈕,即將靠站的公車駕駛就會收到訊息,提早準備。

屏東西勢村日照中心主任許文楠:「有一點像無牆化的概念,希望長輩在裡面生活以外,可以自由地走出來到我們的公共區域,甚至於到整個室外,目前來說長輩在這個環境下,都還滿我覺得從他們的每天在這邊的一個笑容,都可以感覺到很自在。」

面對失智症的迫切挑戰,政府也投入越來越多資源,其中失智友善社區,從2018年的4個試辦縣市,隔年增為9縣市10處,2020年目標,擴展到全台22縣市。但在照護前線的專家,點出更深層的挑戰。

失智症協會副祕書長李會珍:「我們看到不足的地方應該是比較偏向是專業人員的知能,他的能力是不是有被儲備好,大家就是開始做,我們就做了就把失智個案當成一般的個案在照顧,可是這個需求是很大的不同,如果大家更瞭解失智症,更知道一些照顧的技巧,更願意陪同家屬去擬訂一些企劃,我覺得這個才能夠比較真正落實到幫助失智的家庭。」

前立委林靜儀:「你要說政府這邊的資源夠不夠,我們當然永遠都覺得不夠,不能像以前這樣每個家庭單打獨鬥或者是靠移工,我們要靠整個社區一起來處理失智這個議題,而且高度風險的族群裡面,我們其實過去花太少的資源跟精神,去提醒大家我如何維持自己不要掉到開始失智的那條線裡面去,也就是預防的部分。」

失智症有21世紀黑死病之稱,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不論是病患還是家屬,失智症這堂課,或許是你我未來,要修的人生學分。積極的正面態度,和正確的觀念,妥善運用社區醫療資源,將是與失智症,共生共存的一帖良藥。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