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南市
市場常見的香菇、金針菇等,多半是用太空包栽培,但生產過程,卻也製造了大量的廢棄物,2020年,台灣廢棄菇包,就超過15萬6千公噸,太空包塑膠袋,也高達1580公噸。為了降低農業對環境帶來的負擔,台中農改場研究員,用廢棄菇包裡的木屑,加上木黴菌等材料,開發出蔬果和花草專用的介質及肥料;而藥毒所專家,也嚐試將廢棄菇包製成貓砂,台灣農業如何落實循環經濟,一起來了解。
這是香菇採收時,輕快的樂章,當香菇包再也無法生產作物的那一刻起,這些農業廢棄物該何去何從,在生產糧食的過程當中,也同時製造數量龐大的廢棄物,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產生的農業剩餘資源超過500萬公噸,2020年廢棄菇包,總計超過15萬6千公噸,太空包塑膠袋也高達1580公噸,這些從生產端大量釋出的農業廢棄物,像是與內容物分離的太空包外層塑膠袋,可以再製成塑膠原料,進入下一個輪迴,反覆利用。
人類得想方設法,為這些廢棄物找出路,田間是它們改頭換面,重生後最理想的去處,需要大量養分補給的百香果園,放置以菇包木屑為主要材料的田間暖暖包,儼然是果農的得力小幫手,以新社大量的廢棄菇包,重回土地滋養作物,相同手法運用在文心蘭的培育,也發揮驚人效應。
2019年獲得神農獎的新社蘭花青農廖秉鋐,以農改場的介質培育蘭苗,蘭花成長速度就像搭了飛快車,廢棄菇包以介質、肥料、飼料的樣貌,發揮另類價值,從原料端改頭換面,再生貓砂的出現也讓人驚艷,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副研究員李悅怡,持續以鍥而不捨的實驗精神,為廢菇包找到另一個嶄新價值。
這背後的動力來自於,她也是貓主人,擔任鏟屎官多年,歷經不斷嘗試,逐步找到最佳解方,善加運用農業廢棄物,生生不息,造就萬物皆有用,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之下,一切都有巧妙的安排。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