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新聞】3級機制防虐童 打造社會防護網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台灣在防止兒童受虐的機制上,分三級預防,初級是教育宣導,次級是通報高風險家庭、社工訪視觀察,再來第三級就是發生虐待、家暴案件、通報安置的後續工作。這三個級別,環環相扣,宣導兒童保護觀念,發現有疑似虐待兒童的案件,就要打113求助,社會局介入調查,發現孩子受傷就送醫驗傷,醫院也有兒虐快篩,可以快速又準確的檢查出孩子身上的傷痕,是不是被虐待,確認受虐就啟動緊急安置,找寄養家庭。

這樣的機制,就像一張社會防護網,有沒有漏洞?發現了漏洞,要怎麼補破網?來看華視的專題報導。

金媽媽把1歲半的小杰抱在懷裡哄著疼愛著,但其實小杰不是她的親生兒子,是社會局的安置個案,小杰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5歲哥哥,兩兄弟都被安置在這個寄養家庭,因為他們的媽媽沒工作,爸爸入獄服刑。

根據台中市社會局的統計,民國107年兒童保護案件的通報來源,最多來自教育單位就是學校通報有1148件,警政系統有831件,再來是民眾通報打113專線有599件,台中市社會局也統計107年兒童保護案件的被害者的年齡,12到18歲有1572人,再來是6到12歲有846人,0到6歲人數也很多有697人。

尤其0到2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上學,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家裡。根據統計施虐者身分,最多的是親生父親,再來是媽媽,然後是媽媽的同居人或繼父,家應該是避風港,但卻也是受虐案最常發生的地點,0到2歲的孩子不會表達,如果聽到他們莫名哭鬧,身上出現新舊傷痕,衣衫不整或經常肚子餓。

左右鄰居要當孩子的嘴巴,更要雞婆的打113通報,這通電話或許就是孩子們最重要的救命電話!發現孩子受傷後,第一時間要送到醫院驗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一套快篩驗傷尺,發明的人是尹萃玲醫師,90度的直角尺上面有各種顏色,代表紅血球代謝的天數。

紅色是受傷2天,藍紫色受傷2到5天,綠色受傷5到7天,黃色是7到9天,這也是一張測謊紙,如果問照顧者孩子是什麼時候受傷的,回答出來的天數,要是和受傷的顏色不符合,就能合理判定照顧者說謊,多波域光源儀器所發出來的藍紫色光,照在傷口上,可以仔細看出傷痕顏色深淺,進而判斷傷害的程度,是一次性的管教,還是多次惡意的虐打。

快速又準確的替兒童驗傷,確定受虐後就要啟動保護機制,台灣的防兒虐機制有三級預防,初級預防是最前端的教育、宣導,次級預防是發現了高風險家庭列入保護輔導案件,最後是三級預防,已經發生了家暴、虐待,緊急隔離、安置。

台灣的社工人員在次級預防,訪視高風險家庭時,卻常因為法律給予的公權力不足,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初級預防中的「宣導」很重要!尤其「通報」這件事情,如今網路社群發達,發現兒虐事件請不要先PO網,直接打113或報警,交給專業人員處理,才能第一時間啟動保護機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