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釐米膠卷】台灣人60年前的痛...「烏腳病」實紀衝擊重現

李蘇竣 綜合報導  / 台南市

華視推出「16釐米膠卷影像出土計畫」,修復庫存的膠卷底片,其中也包含1950年代台南地區「烏腳病」的專題報導底片,紀錄了當年烏腳病疫情最真實的情況,由於現今烏腳病幾乎在台灣絕跡,這些珍貴的畫面經過修復,得以重現於世人眼前。

華視攜手台南藝術大學,將過往的16釐米底片從倉庫中一一挖出、修復整理,進行數位化工程。這些底片中有不少珍貴的畫面,華視特別重製公布,讓社會大眾可以見證台灣數十年來的轉變。

1950年代西南沿海盛行「烏腳病」無藥可治!

「烏腳病」俗稱烏乾蛇,學名為壞疽或脫疽,1950年代在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帶大量發生病例,台南縣學甲、北門及義竹等鄉鎮,多數居民感染此病,令當局相當頭痛。經媒體報導後,社會各界投入關注,有學者調查後發現,由於當地多飲用地下水,而當地地下水含有超高濃度的重金屬「砷」,進入人體後經血液沉積於腳部末梢,才會發生病徵。

罹患烏腳病的患者,肢體末端如腳趾等部位會發黑、潰爛,嚴重者可能會自然脫落。當年沒有治療方式,僅能以手術切除壞死的部位,但手術卻無法根治烏腳病,僅能反覆切除發炎壞死部位,導致患者必須承受數度截肢的煎熬與痛苦。

修復珍貴影像 回顧台灣社會發展史

華視在1950年深入台南沿海地區,第一手拍攝當地居民取用井水狀況,採訪數名患者及醫療院所,忠實呈現當時的烏腳病的爆發狀況。紀錄下烏腳病防治中心的患者的情形、也清楚拍到患部的病狀,促進當年各界投入關懷、研究。

在自來水如此普及的今日,我們難以想像會因為飲水不潔而導致截肢。這次透過將寶貴的底片影像修復,現代的觀眾可以回顧數十年來台灣生活環境的發展,也讓屬於台灣某一世代的記憶得以延續,不被遺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