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失智症教會我們的事 資源互助 打造友善社區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屏東縣

全台失智人口,已經超過28萬人,台灣社會有足夠的能量,來照顧這些病患和家屬嗎?2018年起,衛福部開始推廣失智友善社區,希望鄰里間能成為共同照顧的力量。位在屏東的西勢村,就是全台灣第一個樂智友善社區,不只有專門為失智症患者設計的公共設施,村子裡50多家商店也都加入,形成了綿密的照護網。另外,宜蘭縣也開始實施醫院的一站式篩檢,讓病患省去重複就醫檢查的不便。正確觀念和積極態度,就能將失智症的衝擊,減到最低。

每天上演溫馨接送情,只不過在這裡,是兒子送老母親,到托老所日照中心上學,邱鳳朝阿媽精彩的一天,從早上八點開始。長輩們隨著節奏伸展筋骨,這裡是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日照中心,85歲的邱鳳朝,精準跟著拍子,絲毫看不出,她其實是中重度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個案家屬曾智傑說:「平常的生活還是可以,但是就會記不得,他的兒子叫什麼名字,記憶會停留她以前的那個,會把我當成她的二哥」。

採訪的這一天,攝影記者也被鳳朝阿媽誤認,時空錯亂記憶退化,是許多失智症患者的日常,但失智不代表失去所有智慧,更不是喪失能力。簡單的打掃工作,讓失智長輩自己動手,曾經遺失的經驗記憶,在一次次的訓練中,慢慢找回來,回歸生活走入社區,更能延緩病情。

哼著歌漫步西勢村,這裡是傳統的客家村落,也是全台第一個失智友善社區。包括竹田國中、六堆忠義祠、客家文物館,都在園區範圍,一路串聯,打造共融環境。

友善商店老闆陳宥銘說:「伯母來了,來這坐一下」。

見到鳳朝阿媽到訪,在地店家老闆細心招呼,不只噓寒問暖照顧周到,友善商店也是中途休息站,甚至幫忙協尋失智長輩。整個村落超過50家商家,投入友善行列,形成綿密照護網。

友善商店老闆陳宥銘說:「有時候他們選東西,比較不會選都亂選,那我們會建議他說,什麼東西適合你的,甚至有的失智老人,不知道東西拿了就想走了,也有這個例子,那我們跟他家屬聯絡,因為我們畢竟是在地的」。

屏東西勢村日照中心主任許文楠說:「希望這個園區內,是可以跳脫以往的,一個傳統的照護概念,更希望可以得到的是,一般民眾對於失智症者,印象的一個改變」。

記者陳璽鈞說:「友善社區的長輩們,身上配帶的這張「屏安福」,有定位的功能,像是以日照中心來說,一旦長輩跨出了警戒區,照護人員就會收到通知」。

屏東西勢村日照中心主任許文楠說:「到門口就跳了,7號卡片,跟10號卡片,離開了這邊的大門,到室外去了」。

取其諧音的「屏安福」卡,掌握行動軌跡,超過設定範圍還會即時通知,守護失智長者的外出安全。

潘孟安屏東縣縣長(聲音來源)說:「大哥大姐紅燈了不要過喔」。

熟悉的聲音,是來自屏東縣長潘孟安的叮嚀!尺寸放大的長輩版小綠人,不只吸晴更具警示效果,另一邊的智慧候車亭,只要有老人家按下按鈕,即將靠站的公車駕駛就會收到訊息,提早準備。

公車駕駛說:「好大姐全部要繫好了哦」。

屏東西勢村日照中心主任許文楠說:「有一點像無牆化的概念,希望長輩在裡面生活以外,可以自由地走出來,到我們的公共區域,甚至於到整個室外,目前來說長輩,在這個環境下都還滿,我覺得從他們的,每天在這邊的一個笑容,都可以感覺到很自在」。

屏東縣竹田國中輔導主任曹淑靜說:「這個教室它設計的理念,是以家為設計的理念,告訴孩子們,怎麼樣讓長輩,在這個空間裡面,能夠有很安全的生活空間」。

在失智友善社區內的竹田國中,除了硬體設施,還開辦長照技藝班,讓孩子們對失智長輩,有更深了解,進而同理陪伴,甚至主動靠近。

屏東縣竹田國中輔導主任曹淑靜說:「把這一個種子,能夠種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進而帶回家庭,能夠擴及整個社區,其中有一個孩子,他現在已經讀大二了,那在他結束這個課程的時候,他說了一段話,他說或許在你們的生命裡面,你們會不記得我們,但是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我們永遠記得你們」。

屏東縣竹田國中校長許金元說:「也歡迎我們社區的民眾,或者是老人家到學校來活動,藉由這樣一個互動,讓我們孩子都能夠體會,或是了解一下老人家的,行動的不方便」。

每天一早,84歲的潘沈阿青阿媽,就會來廟前報到,開心和大家一起準備共餐,但其實輕中度失智症的她,也曾封閉自己足不出戶。

失智症個案家屬潘文益說:「本來都關在家裡,都待在家裡就封閉在家裡,她之前必須有人顧著,那現在她可以自己,主動到社區來,她只要聽到要到社區來上課,她就很快樂,把自己妝扮地很漂亮」。

宜蘭縣壯圍鄉的美福社區,2018年9月設立為失智友善社區,以宮廟為據點,加入高齡照護網,除了舉辦各式課程,廟旁還有開心農場,讓長輩和學生一起耕種,營造青銀共融,在地共老環境。

宜蘭美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玉田說:「希望說我們社區裡面,有這個初期症狀的長者,鼓勵他走出來,玩一些益智遊戲也好,就是盡我們社區的力量,去做這一塊」。

陽大附醫物理治療師林祐園說:「又越來越開妳看,越來越開」。

輕度失智84歲的李其美阿媽,一星期要跑醫院三次,但她不是病懨懨來看病,反而是心情雀躍地上課復健,專業的醫療資源,成為失智患者和家屬的強大後盾。失智症個案李阿媽說:「(在家)沒伴一個人而已,來這裡上課很有伴,和同學老師,大家都很好,我來這裡就很開心,腦筋比較不會退化」。

宜蘭縣衛生局長徐迺維說:「在醫院建立了,所謂一站式的,用個案管理的觀念,我們就趕快安排,早上來就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下午做智力測驗,傍晚醫生由這些結果,來下判斷」。

降低多次往返就醫的不便,目前宜蘭有六間醫院,實行一站式篩檢,這樣的服務,逐漸推廣到全台。台灣失智人口大約28萬人,失智症逐漸受到重視,但民眾也需更進一步瞭解,打破失智症迷思。

陽大附醫特約主治醫師蔡秉晃說:「女生永遠比男生高,曾經受到頭部外傷,有憂鬱症的病人,也是高風險,藥物事實上,它只能作緩和,事實上以健保資料庫的,告訴我們說,有吃藥的跟,沒吃藥的病人的存活率,其實上還是差很多,將近一半,所以規則服藥,其實上是病人,需要配合的事情」。

面對失智症的迫切挑戰,政府也投入越來越多資源。台灣是亞洲第2、全球第13個,制定全國性失智症政策的國家,長照2.0不僅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對象,也建立支援網絡,設立關懷專線,布建專屬日照中心和服務據點,其中失智友善社區,從2018年的4個試辦縣市,隔年增為9縣市10處,2020年目標,擴展到全台22縣市。但在照護前線的專家,點出更深層的挑戰。

失智症協會副祕書長李會珍說:「我們看到不足的地方,應該是比較偏向是,專業人員的知能,他的能力是不是有被儲備好,大家就是開始做我們就做了,就把失智個案,當成一般的個案在照顧,可是這個需求是很大的不同,如果大家更瞭解失智症,更知道一些照顧的技巧,更願意陪同家屬,去擬定一些計畫,我覺得這個才能夠,比較真正落實到,幫助失智的家庭」。

前立委林靜儀說:「你要說政府這邊的資源夠不夠,我們當然永遠都覺得不夠,不能像以前這樣,每個家庭單打獨鬥,或者是靠移工,我們要靠整個社區,一起來處理失智這個議題,而且高度風險的族群裡面,我們其實過去,花太少的資源跟精神,去提醒大家,我如何維持自己,不要掉到開始失智的那條線裡面去,也就是預防的部分」。

失智症有21世紀黑死病之稱,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不論是病患還是家屬,失智症這堂課,或許是你我未來,要修的人生學分。積極的正面態度,和正確的觀念,妥善運用社區醫療資源,將是與失智症,共生共存的一帖良藥。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