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巴威颱風已經在昨(12)日清晨形成,以目前台灣在新北市以南都承受缺水的壓力下,可能有人會歡迎颱風的侵襲,來舒解旱象,但是我們之前也討論過,靠颱風舒解旱象,是有風險的,有時結果是得不償失。因為它如果能一次解決旱象,雨量就必須大到接近千毫米的等級,必然同時會帶來水患、風災的。
媒体上己經可以看到「巴威形成,無助旱象」下這樣的標題,合適嗎?距離還有5千公里呢!颱風的移動這麼容易掌握嗎?都不會有變數?讓我們來探究一下控制颱風移動的原因,進一步瞭解想要準確預報它,所面臨的困難,以及為何不確定性是永遠存在的。
首先要瞭解,第一個影響颱風移動的因素是導引氣流,也就是它所處環境周圍所有風(三度空間)的平均,颱風置身其中,就會受到推動,隨波逐流,概念上類似船舶在大河之中飄流,第二個主要因素是地球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本身會旋轉,因此任何的旋轉物體都受到影響而偏向西北(北半球),範圍愈大,偏移愈大。
所以理論上我們都知道怎麼做,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預測,密集的觀測是第一步,但是實務上卻己經做不到。因為颱風在海上形成,在它的周圍環境都是觀測資料極度缺乏的,推估出來的導引氣流是有誤差的,假設方向上有10度誤差,速度是正確的,走了5千公里將會出現9百公里的偏差; 另外我們對颱風的暴風範圍是也推估出來的,並不是直接量測的結果,誤差也必然存在,因此要計算地球自轉造成的偏向量的大小時,也不可能準確。若要改善颱風預報,第一要務,就是要有詳實的觀測資料,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而解決的方法是存在的,不外乎要有飛機作密集的觀測,包括穿越颱風中心的資料。
既然颱風預報有不確定性存在(圖一),它僅表達了在未來5天期間,颱風中心落在機率圖範圍內的機率達70%,範圍外則還有30%,這只是路徑的預報,還有強度的變化也要同時列入考慮;我們在解讀時把它當成確定的就很不恰當,當距離這麼遠時,就在確定說它會來不會來,有助解除或無助旱象,都是很理盲的作法。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