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報導 / 台北市
由於缺水的狀況持續,相關之新聞受到全國的矚目,精確的報導是新聞媒體的職責,但是在吸引讀者注意的最高指導原則下,「聳動、誤導、理盲」的標題就會出現,以今(23日)鋒面開始帶來明顯降雨(圖),就會有媒體急著報導水位,但卻不知水位的上升首先需要進水量大於出水量;另外也不瞭解進水量的匯集從水庫上游流域經一兩天才會反映在水庫的水位,,所以就會有「雨下到那裏去?」,「老天沒下準」這種標題出現,給閱聽人錯誤的訊息。還有就是有關人工增雨(仍然說人造雨)的新聞,其實這件工作本該默默的、持續的作的事,並不需要去大肆吹噓的,功效就是10%至20%,雨要下多少,老天己經決定,沒有去評斷成功或失敗的道理。「人造雨失敗」,或「希望人造雨成功」都是理盲的說法,要避免之。
「聯合國示警,全球將陷缺水危機」,這是這兩天的的新聞,其實水的問題是相當地區性的,各地都不相同,解決的方法也不會完全一樣;但相同的是原理,,那就是不能入(進水量)不敷出(使用量),否則就會面臨缺水。台灣的問題是雨量雖然很多但是水庫相對於國外而言,都是小水庫,蓄水量本來就不大,因此能留下來的雨水比率很低,大部分都白白流入大海 再加上新生代的地質沖刷淤積特別嚴重,蓄水的能力更不斷的下降;許多20幾年前原來滿庫可以維持5、6個月的用水的水庫,逐漸淤積、儲水能力下降到僅能支撐3個月的用量,儲水量與用水量己呈現出死亡交叉(儲水能力小於3個月旱季的使用量),所以過去5年,己有4年都有乾旱的警訊,雖然其中3年都在春雨中解除,但也表示未來面臨缺水的頻率只會愈來愈高。
將來,如果無法有效的開源(清淤並無法開源,因清淤無法趕上淤積量),僅憑節流措施(漲水價)就想安然度過,只會面對更嚴峻的未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