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台灣,對於兩岸的關係發展是正面還是負面?過去幾年常有爭議,不過,幾年下來,大多數人的經驗是,利大於弊。
100年9月,第一批來台讀大學學士班的中國學生本月畢業。回顧在台灣4年,中國學生習慣了台灣「自由」、「多元」的學習風氣,有一半要留下來繼續讀研究所。4年前,第一批中國學生到台灣讀學士班,只能進私立大學,684人要畢業了,其中312人已錄取國內研究所,也就是46%要繼續留在台灣讀書。
這個數目很值得分析。他們不是不能回中國,而是他們不想回中國,他們在中國的親人無不勸他們能留在台灣多久就留多久。一方面,目前中國的經濟正在下滑,回去不容易,另一方面,台灣才是他們所想像的生活願景。主要的原因是自由人權民主法治。也就是中國不講的普世價值。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中國學生王崇昌也要留下來讀醫務管理所,他的考量是在台灣已念了4年,對台灣的熟悉高於中國,「在這裡比較習慣」。王崇昌說,台灣高教環境自由,不僅學習課程多元豐富,也有很多社團參與機會,像他大三時曾參與校內義診活動,前往宜蘭、台東等偏鄉替小朋友上衛教課、做基本檢查等,收穫很豐富。像這樣的自由志工,現在的中國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像台灣大學生每年在自由廣場上辦「六四紀念晚會」。一年比一年多,中國在台灣的學生來六四現場參與活動,就連剛好在台灣旅行的中國觀光客,也都特別在六四晚會上成為參與者。這是一種價值認同,事實上愈來愈多中國學生與觀光客,有這種情懷。這是台灣特色,另類的「風景」,這是中國「不可能的任務」,天安門應該是屬於中國人民全體的,可是這樣的想像,只有在台灣才能成真。
淡江大學中國學生蔡博藝,多次參與台灣的社會運動,畢業後將進台大城鄉所就讀。她指出,陸生與外籍生、僑生的權利應一致,優秀的僑生、外籍生畢業後可留下來工作,「中國學生不應被排除」。這是一個遲早要面對的問題,台灣要能從正面去思考,在兩岸問題的複雜機制中,找到對台灣最好的方案。台灣未來的價值觀選擇,一定優於中國,而且現在也已証實,台灣有能力用價值觀去吸引中國的年輕一代,教育的現場多元更會造就各種優勢機會,這是台灣的「非貿易財」,也是台灣強大的「非經濟因素」,台灣的大學已是兩岸交流最熱絡的亮點,能夠讓半數的中國學生留下來繼續讀書,甚至已有中國學生想留下來工作,這是一個新的移民風潮,台灣要有準備,這些人中有很多人比台灣人還要台灣人,他們更珍惜台灣,更加視台灣為他自己的新故鄉,台灣人應接納這些有義有情的中國年輕人。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