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數位的教育變革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台灣立報》絕不放棄教育專業報的理念,更執著於兩岸高教環境的變遷,不放棄實體報發行的必要性,但絕對會朝多元、數化位發行努力,以貫澈教育社會的理想。

1988年7月12日,行政院新聞局核准《台灣立報》創刊,當時高齡91歲的創辦人成舍我親自督導每個環節,斯時台灣教改運動尚未起步,但《台灣立報》行走在教改風潮的浪頭上。

十年後的1998年3月1日,《台灣立報》大改版,已逝的發行人成露茜當時以〈引爆多元對話 共營新新教育〉寫下改版宣言,明確的把《台灣立報》定位為「全國唯一教育專業報」,報導內容更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剖析廣義的教育;以報紙作為媒介,發揚教育社會的理想。」

這些年來,《台灣立報》在這樣的專業導向下,雖遭遇到無數難題,仍然執著於教育路線,尤其在教改20年過後,台灣教育雖有改進,但產生的問題更多,這些都是《台灣立報》所關注的焦點。

歷經教改的洗禮,台灣升學主義表面上有免試入學之名,實務上仍有會考、學測、指考等名目出現,所謂的「多元」入學,被諷刺為「多錢」入學,學子所受到的壓力,比諸未教改前更為沈重。

其次是教改推動下的教育政策改變,卻意外的荒腔走版,沒有納入台灣人口變遷的客觀因素,尤其1998年起新生兒出生率陡降的警訊,教育部卻還在每縣市設公立大學,讓專科升格改制為大學,形成不含軍警的大專校院有159所。

如今面對2016年的大專入學生,一下子少了5萬來源,教育部才從去年開始喊出學校減併,如此的招生短缺、教育政策轉向,無一不是給教育界的當頭棒喝。

然而媒體市場是個殘酷戰場,10年來平面媒體廣告市場喪失大半,《台灣立報》也同樣感受到不景氣氛圍,尤其派報市場的人力老化,都使得《台灣立報》不得不思考數位發行的可行性。

面對挑戰,《台灣立報》絕不放棄教育專業報的理念,更執著於兩岸高教環境的變遷,我們不放棄實體報發行的必要性,但絕對會朝多元、數化位發行努力,以貫澈教育社會的理想。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