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仁 許芷榛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今年冬天,海岸線上擱淺、死亡的鯨豚與海龜數量相當多,海巡尋獲這些動物的遺體消息時有所聞,也讓海巡頻頻呼籲大家,要珍惜海洋資源、愛護自然環境,不然最後人類將遭到反噬。
華視在地新聞主播林玉珍指出,海巡署在2月23日接獲通報,全台灣就發現9隻海龜,第二岸巡隊當天就發現7隻,其他兩隻在屏東和新北市發現。海巡說,在北海岸發現的7隻死亡海龜,經國立海洋大學解剖,發現其中有1隻成龜、6隻青少龜。學者研判,成龜可能是「被漁網纏絞」拖到深海,因壓力差太大導致肺臟血管破裂致死,而其他青少年龜,可能是卡在漁網中死亡。
華視小編滾一編表示,海巡解釋,每逢氣溫驟變,海龜因體能不佳,而容易凍昏,導致反應力變差,被漁網纏住或是船槳打到的機率大增;每年12月到隔年3月的冷冬,更是海龜最容易出事的季節。林玉珍說,以最近的例子來看,最近的一個案例就是3/15發現的一隻小虎鯨,看到的時候屍體已經腐爛得相當嚴重。
滾一編說,海巡署有提到一個名詞叫做「鯨落」,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鯨魚這個物種,在死後,身體幾乎都是完全奉獻給海洋。林玉珍補充解釋,意思就是說一開始,以吃食腐肉為生的動物,如鯊魚、鰻魚及甲殼動物,會吃掉除了骨骼、臟器外的「柔軟組織」,接下來,就換軟體動物及海底蟲子登場,牠們會將上個階段餘下的肉屑啃食殆盡;最後,殘留下來的「鯨骨」會產生大量細菌,將鯨骨中的脂肪,轉換成親硫生物存活所需的「硫化氫」。牠為活在沒有陽光、環境貧脊的深海動物們,帶來生命延續的希望。
詞語教學
1. 【海豬仔】hái-ti-á:海豚。
海豚也可以說「海豬(hái-ti)」,特別的是澎湖人會稱海豚為「海鼠(hái-tshú)」,鼠的發音為「tshú」,而非「tshí」。
2.【海翁】hái-ang:鯨魚。
3.【簸箕甲】puà-ki-kah /puànn-ki-kah:雨傘節。
雨傘節除了字面上直念的說法「hōo-suànn-tsat」以外,也可以稱作「簸箕甲(puà-ki-kah/puànn-ki-kah)」。
4.【鯪鯉】lâ-lí:穿山甲。
5.【番鼠】huan-tshí:土撥鼠。
土撥鼠有很多種說法,像是「番鼠(huan-tshí)」、「竹鼠(tik-tshí)」、「禮鼠(lé-tshí)」,以及「供鼠(kióng-tshí)」。
6.【肚胿仔】tōo-kuai-á:蝌蚪。
7.【密婆】bi̍t-pô:蝙蝠。
蝙蝠是夜行性動物,所以也有人稱作「夜婆(iā-pô)」,另外各地也有特別的說法,像是台北人或台中人會說「日婆(li̍t-pô)」,而金門人則稱蝙蝠為「月婆(ge̍rh-pô)」。
8.【飯匙銃】pn̄g-sî-tshìng:眼鏡蛇。
因為眼鏡蛇生氣時,頭會揚起,就像飯匙一樣。
9.【飯匙鵝】pn̄g-sî-gô:黑面琵鷺。
「飯匙鵝」是宜蘭的說法,同樣是因為外型(嘴巴)很像飯匙而命名。黑面琵鷺大多數的人都說「烏面抐桮(oo-bīn-lā-pue)」。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