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梅雨大不同

春雨梅雨大不同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這些天由於缺水,媒體上報導很多有關春雨、梅雨的訊息,有些是正確的,也有一些錯誤的,現在就從氣候、學理及影響力來介紹春雨、梅雨,以增加大家相關之知識,可以減少被被不正確訊息誤導的機率。

先從氣候上來講,地球大氣層裏有所謂西風帶,北半球冬天最強位置也最偏南,夏天最弱最偏北,春天時從華南到台灣西風的強度都還很強,使得天氣系統包括鋒面、對流胞受到它的導引移動速度都很快,;到了5月、6月西風逐漸北撤, 導引氣流減弱, 而且北方氣團與南方氣團勢力相當使得鋒面系統容易呈現滯留現象,即所謂梅雨鋒,其上的對流胞因西風弱,移動速度也會比較慢。

接下來,我們來談降雨量的問題,有兩個過程最為重要,一是降雨強度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二是降雨持續時間,這兩者相乘就是總累積雨量,對於水庫的貢獻就是要看這個量的大小。春季相對於梅雨季,氣溫較低,大氣能容納的水氣比較少,當對流發展時,降雨強度相對弱,再加上系統移動快,因此不容易停滯在水庫上游,降雨強度與停滯時間相乘,累積下來的雨量,總不盡人意。但這就是春雨的特性,一定要靠一波波的鋒面系統,逐漸累積才顯示出效果,民國100、102、103都是透過這種方式,在4月分慢慢的脫離缺水狀況。至於春雨其中是否有雷雨發生,對總雨量而言,就不是關鍵因素。媒體在報導時,也無需對某一波春雨抱以太大的希望,否則常造成民眾希望愈高,失望也愈大的結果,因為這終究不符合春雨的特性。

梅雨季氣溫相對高,大氣可含的水氣多,當對流發展時,降水強度相對強,再加上鋒面系統常呈滯留狀態,其上的對流胞移動慢,強度與時間相乘的結果,總雨量就會很可觀。在過去的案例,常有一波梅雨鋒的降雨就直逼梅雨季的氣候值,雖然帶來珍貴的用水,但也帶來水患。如果今年4月仍無法脫離旱象,未來在梅雨季大家期待大量降雨的同時,也應該要注意強降雨所帶來的副作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