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洩天機專欄」曾經跟大家說明三、四十年前的故事,沒有基於天氣預報的能力,只因長官、民眾有「知」的需求,就勉強去預報「出梅」的日期,有時就會遇上鋒面再度影響的窘境,只好發明「二度梅」來解嘲。今年梅雨期也出現了一些狀況,值得從事預報工作的人及媒體來深思的。首先,今年的梅雨,解除了台灣長達半年的乾旱,但在5月初有人說今年是「乾梅」。其次,未來兩三天台灣又受到鋒面及西南風的影響,可是6月初己有人宣布「出梅」,難不成又要稱「二度梅」,幸好這都不是氣象局官方的看法。
為何會如此?主因就在「過度預報」(over forecast),今天可信的預報能力大約有7天,了不起延伸至10天,只利用「聖嬰」就去預測5、6月的降雨量,己超過科學的極限,實屬「過度預報」。6月上旬剛過就去預報「出梅」也是犯了「過度預報」 (over forecast) 的毛病,因為6月還有將近20天,可信的資料僅7天,了不起10天,如何確定鋒面不再南下。所以要奉勸所有從事預報作業者,一定要忠於「預報的極限」,千萬不可「過度預報」,否則傷害到的是民眾對天氣預報的信心。其實媒體也有該負的查証的責任,不要只要有人提供資訊,就加以報導,而不在乎是否正確,至少也跟氣象局官方查証一下,就不致誤導民眾。其實像「乾梅」、「出梅」都不是氣象局官方支持的看法。
週五(19日)梅雨鋒面接近,大氣趨於不穩定,會帶來局部降雨,尤其午後對流旺盛,要注意對流胞的發展。週六(20日)、週(21)日梅雨鋒及西南風都在台灣附近徘徊,雖然鋒面結構弱,舉升作用並不強,但是午後太陽加熱造成的舉升作用,使得不穩定度釋放,發展的對流胞都是很強的,要注意劇烈天氣的發生。
梅雨末期西南季風的重要性是超過滯留鋒的,,過去也常發生西南季風在6月底給台灣帶來大量降雨的。週(21)日開始,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南沿的東風在南海匯集,潛熱釋放造成低壓環流的發展。下週一、二(22、23日)偏南風會將部分海面上的對流雲帶到南部、東南部,午後在台灣發展的對流胞,由於大氣很不穩定,也都是很強的,幾乎每天都會有超過大雨的雨量,一定要持續注意最新的資料。下週三、四(24、25日)低氣壓會從南海進入廣東,台灣風向轉向西南,由於這波由印度洋輸送來的西南季風,所帶來的大氣是很不穩定的,西南部迎風面容易有明顯雨勢,其他各地的午後對流也會很強。另外還有一個觀察重點就是低壓環流內可能會有熱帶擾動發展(熱帶性低氣壓或弱颱風),但即使如此,對於大氣環流型態的改變,影響並不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