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竣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台灣在數個月來挺過了數次的社區感染風險,目前已22天無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教授今日表示,台灣人都具備良好衛生習慣,對於配戴口罩也有正確觀念,是阻擋社區傳播的重要因素。
守住社區防線 台灣防疫措施亮眼
在過去數個月以來,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各地大規模爆發,台灣截至今(4)日共累計了437例確診個案,共334人解除隔離。此外,也已22天無本土確診個案,成功的防疫措施也讓台灣成為世界關注焦點。
指揮中心今日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指出,在過去一百天中,台灣社區面臨很多波感染的風險,如案19家庭群聚案、案268、案379酒店女公關,以及近日軍艦群聚感染等案。記者詢問張上淳,台灣面臨這麼多波危機,卻一次次挺過,是否有醫學上的專業解釋。
「戴口罩不會被標籤化」 台灣重視個人衛生習慣
張上淳回應表示,一個病人出現在社區,會造成多大的傳播,背後有好幾個影響的因素。第一是病患身體裡帶的病毒量多寡。他解釋,常聽到的「超級傳播者」就是攜帶的病毒量很大,很容易傳播。
第二,張上淳表示,病患的行為、症狀也有影響。無症況者的病毒量雖然不見得低,但沒有咳嗽、打噴嚏等造成飛沫的行為,傳染機會就相對比較少。
張上淳強調,每個人的個人衛生習慣、戴口罩的習慣,也有很大影響。張上淳表示,如歐美地區都不戴口罩,他們認為有病的才要戴,在這樣的文化下,戴口罩的人會被標籤化,更導致罹病者也不戴口罩。但台灣不同,民眾不會因為戴口罩就被標籤化,大家也都習慣有症狀就戴口罩、去醫院就戴口罩等。
張上淳表示,加上台灣人勤洗手的習慣。眾多因素疊加起來,台灣即便經歷幾次事件,也沒有造成很大的傳播。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