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在菱里》紀錄片首映 回首20年水雉復育路

李蘇竣 綜合報導  / 台南市

在台灣俗稱「菱角鳥」的水雉,一度面臨數量不到50隻的滅絕危機,經歷20年來台南當地居民的努力,水雉復育有成,今年夏季的族群數量來到1,024隻。長年觀察生態的紀錄者邱彩綢,拍攝了《雉在菱里》紀錄片,從2000年開始用影像紀錄水雉的保育狀況,今(10)日舉辦首映會,感動了所有關心水雉的各方人士。

3-4周大的小水雉,下雨時窩進爸爸的翅膀下(林務局提供)
3-4周大的小水雉,下雨時窩進爸爸的翅膀下(林務局提供)

一度瀕臨絕種 政府民間攜手復育

台南官田地區是台灣菱角產業重鎮,廣大的農田成為水雉的重要棲地,同時也是昆蟲、蛙類、水鳥等田間生物的重要庇護所。但在九零年代,這裡的水雉族群曾因棲地開發與農藥過度使用等諸多壓力下而命懸一線,族群數量不到50隻,幾乎滅絕。直到2007年,才將官田區隆田農場的15公頃「水雉復育區」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在各方持續努力下,水雉數量從瀕臨絕種,到現今族群持續穩定成長。

當地農友採用友善菱田農作。(林務局提供)
當地農友採用友善菱田農作。(林務局提供)

歷時19年拍攝 水雉保育的傳奇故事

今年夏季全台水雉繁殖族群再創新高,成鳥數量高達1,024隻,其中台南市官田區就佔了77%。林務局指出,《雉在菱里》拍攝者邱彩綢自2000年開始拍攝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從無到有的歷程,經歷2009年水雉集體中毒事件後,邱彩綢也到處撿拾水雉屍體,長年來,詳實紀錄水雉保育的歷程與艱辛。

記錄片描述,水雉的棲地營造在當年沒有前例可循,透過中華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等民間團體,配合市府、交通部鐵道局及林務局等單位協助,在旱地上人工開挖成淡水埤塘,栽種菱角、芡實、睡蓮與印度莕菜等浮水性植物,營造適合水雉的棲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