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幕‧五景:倫敦街頭的戲夢人生 (之二)

戲夢英倫  /  蔡奇璋

三幕‧五景:倫敦街頭的戲夢人生 (之二)
2015.6.17

老師鉅細靡遺地描摹著電影中動人的場景,雙頰因喜悅而泛著紅光。那一刻,我一邊暗自驚嘆,眼前這口沫橫飛的戲劇教授,果然是個懂戲之人,一邊則深深體解:好的戲劇藝術,確實可以跨過國族與文化疆界,藉由捕捉、詮釋人性通則,觸動各形各色的人心。

九時許,我別過布萊恩,隻身走向查令十字車站。晚風徐徐,拂面舒爽,街路上行人仍多,夜店內外則有酒客持杯談笑的姿形;兩旁的老建築,在燈光的雕琢下,更顯巍峨、立體,廊牆交錯,屋樓層疊,疾步其間竟覺自己只是抹影子,驚鴻掠去,不留痕跡。算一算,來到倫敦已經半年有餘,但與這城市卻彷彿仍處於蜜月期一般,看甚麼都新鮮,逛哪裡都有趣;眼下種種市井樣貌,活脫是蘇東坡形容西湖時,所謂的「濃妝淡抹總相宜」,整體氛圍完全合乎英國文人山米爾‧姜森炫耀式的點評:「如果倫敦讓你覺得無聊,那你大概也活夠了!」

對我而言,倫敦與「無聊」二字絲毫扯不上關係,更別提自己從來沒有過「活夠了」的感受啊!每每走在西區街頭,但見暮色初升,人車鼎沸,這時候,劇院看板、招牌的燈一個個打亮,知名音樂劇《悲慘世界》小女孩長髮飄揚的宣傳圖像,威風凜凜地張懸於角樓之上;女孩的眼瞳清亮而哀傷,日日凝視著底下來來往往的芸芸眾生。這是戲劇之城,五花八門的展演鋪天蓋地而來,攝入眼簾猶如一隻隻的蜂,嗡嗡嗡,嗡嗡嗡,翅震中既有蜜汁芳甜的訊息,也有萬勿錯失觀賞良機的警惕…

瞥了特拉法加廣場納爾遜紀念柱上的將軍銅像一眼,我繼續前行;年初在牛津街新買的皮鞋,叩叩叩沿途奏響步道上大大小小的磚石。是啊,倫敦求學這幾個月,真的是場戲夢人生啊!我想著稍早看的電影,憶起高中時代,以侯孝賢、陳坤厚為首的一群青壯年導演們,包括楊德昌、柯一正、曾壯祥、張毅等人,如何以其濃厚的社會關懷與獨特的影像語彙,導引我漸次認識這廣大的世界,進而窺見戲劇和人生二者間的相互指涉。日復一日,我騎著單車,穿繞過小店林立的台南巷道,用薄薄一張電影票,進戲院在暗黑中換來一場又一場的夢: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玉卿嫂;小爸爸的天空;霧裡的笛聲…。文字、樂音、影像,從此在我春芽初萌的年輕時歲裡繾綣徘徊,以至於有這麼一天,我被一股神祕的力量(或說巨大的渴望)牽引著,飛過大半個地球,來到英國追索,探求,終而在這異地重新邂逅當初燃點我一腔藝文熱血的火苗。

多記得第一次看《童年往事》的悸動啊!侯孝賢的鏡頭冷靜而節制,以不變,說萬變,舉凡父親過世時母親撕心裂肺、斷續復始的漫長啼哭,梅芳、蕭艾母女在榻榻米上一鏡到底的對手戲,母親送醫之際阿孝(游安順)於雨中緊捉衣角、目送三輪車遠去的場景,親人死亡後風吹樹搖、隱約顯露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悵落的空鏡,全都成了滋養我美學品味的有機成分。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