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育的鴻溝

值得警惕的是,即隨著科技發達,教學教法改進,考試制度變革等,學生的學習卻沒有跟著進步!
◎孫芸

每年國中會考或大學學測,除了是學生測試自己學習成績,作為升學依據外,更是檢視各學校教學成果的時機,以今年國中會考成績的結果來看,九年級學生在國文待加強率17.98%,英文的待加強率則達到33.2%,數學是33.22%。國、英、數是學生學習基本學科,國文成績稍好,英文與數學卻竟有約三成的比率待加強。去年首次舉辦的國中會考,待加強比率與今年相近。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情況竟比國中基測舉辦時還嚴重,意即隨著科技發達,教學教法改進,考試制度變革等,學生的學習卻沒有跟著進步!

國中會考之前的國中基測,更是「活生生」地檢視各縣市學習成果的「戰場」。2006年國中基測全國平均值150分(不加作文滿分是300分),被視為後山有好山好水好風景的台東縣,國中基測的平均值只有114分、有57%不到100分。

再看一個數據,教育部在今年2月舉辦了補救教學評量,結果是有約5%的小二學生答題時用猜的,九年級學生猜題比率更高達到38%。另方面,接受補救教學後,理論上應學合格率提高,評量結果竟是小二生還是有23%不合格,且隨著年級增高,不合格率也提高,九年級有約90%不合格,這樣的補救教學成果,被外界譏為越補洞越大,質疑補救教學經費未能花在刀口上。

對經濟弱勢的孩子來說,教育是翻身的最好機會,但是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經濟弱勢的家庭要承擔的是知識的弱勢,貧困家庭只能求溫飽,家長無力輔導自已的孩子,也沒有多餘的錢讓孩子上補習班,做課外的加強學習,以致若是學生如果不能在課堂上學會應有的學科知識,回到家不可能有額外的教學,註定要變成班上跟不上進度的學生。

偏鄉教育問題亦然,從師資到教學到回到家庭都有不同層次的困境,教育部乃至各縣市政府都想要解決問題,無奈長期以來都未能開出良方,偏鄉學校要靠運氣,運氣好可以遇到好老師,但這份運氣可以維持多久?而且從國小就無法打好學習的基礎,等國中畢業義務教育結束後,上到高中職時,學生及老師才赫然發現,程度差距太大。

曾有科技大學老師痛心地說,上科大的高職生竟連日常生活基礎的英文單字都背不全,上科大多為高職生,有的成績好,有的則是憑著技能入學,技能好學科卻不靈光,有的學生英文差到比國中生還糟,學校只好開英文暑期班補救,因為技職專長學生雖不要精通英文,但總要會基本的英文,以應付多變的社會,尤其一些國際賽事也需要基本的英文溝通能力,只是為了提升學生英文能力,弭平差距,讓老師們叫苦連天。

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絕非易事,也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到成效,重點是要如何去找到有效的方法,務實地去執行,不要蜻蜓點水式的作秀教學,教育就是百年樹人的大計,要不間斷地去耕耘,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才能讓弱勢的孩子看得見希望。

(資深媒體人)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