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珍輪轉】首次金馬獎是台語影展? 台灣也有好萊塢!

黃育仁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第56屆金馬獎在上個週六頒完獎,這次典禮沒有主持人,反而更加順暢,時間也能順利結束,另一方面也因為遭到中國抵制的關係,缺少了中國電影參加,不過也不影響電影類別豐富度。

這次金馬獎開場表演是「台灣有個好萊塢」,內容講述台灣其實有電影相當多產的時候,當時幾乎都是台語片。其實再深究,第一次的金馬獎其實就是台語影展中頒出去的。

華視在地新聞主播林玉珍表示,1957年就出現台語片影展,當年就在那個影展上面,頒發了第一次的金馬獎!這個獎不是官方辦的,而是中國時報的前身「徵信新聞」舉辦的,這是第一次台灣出現金馬獎這個詞。

當時台語片在1956年至1959年,3年間就出產了176部電影,1962到1969年,台語片電影產量高達800部之多,甚至10天就可以拍出一部片。

1962年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開辦了金馬獎延續至今,接下來國民黨當局大力扶植「國語片」,經歷轉型成成本昂貴、運作複雜的彩色電影,台語片逐漸凋零。

不過金馬獎在解嚴之後,限制越來越少,1992年開中國電影;1996年只要華語發音就可以參賽,2003年甚至方言都可以報名,2016年變成只要主創團隊中有7名以上為華人的影片都能角逐,不限任何國籍。

藉由金馬獎,林玉珍也分享兩句「激骨話」,激骨話(kik-kut-uē)意即「歇後語」,也可以稱為「孽譎仔話(gia̍t-khiat-á uē)」。

●【青盲看電影】Tshenn-mê khuànn tiān-iánn

白了錢 Pe̍h liáu-tsînn:白花錢,影射為白白的損失了錢財的意思。

●【青盲的看戲】Tshenn-mê--ê khuànn-hì

有聽著聲,無看著影Ū thiann-tio̍h siann, bô khuànn-tio̍h iánn:影射為行蹤神秘之意。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