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洩天機】暖冬?誤會一場!

【老大洩天機】暖冬?誤會一場!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轉載或引述請完整註明:華視氣象專欄《老大洩天機》同時附上連結,違者必究】

要探討「暖冬」這個議題,首先要瞭解什麼叫「暖冬」。不論中央氣象局或者其他作業單位的定義都是類似的,將歷史上的個案依序分成3份,居中間的40%定為「正常值範圍」,高於它上限的那30%個案稱為「暖冬」,低於它下限的另30%則可稱「冷冬」。所以如果預報今年是「暖冬」,意義是期待12月至2月的平均氣溫必須高於「正常值範圍」的上限。

氣象局在27日新聞稿:「中央氣象局預測,臺灣在全球暖化及強聖嬰的雙重影響之下,冬季平均氣溫有偏暖趨勢,雨量方面則以多於氣候值的機率較大」。各媒體也皆以「暖溼的冬季」做為標題與結論,廣為報導,相信大家都誤以為氣象局的預測是「暖冬」。但是,中央氣象局最新(11月30日)發布的季天氣展望(圖)顯示的結果又不然。除了12月的中南部屬於偏暖溼以外,其他兩個月份偏暖的機率僅40%、偏溼的機率也僅有30%,是比發生在「正常值範圍」的機率(50%)還低。其他各地區整個冬季偏暖的機率僅有30%或40%、偏溼的機率也僅有30%,也都低於發生在「正常值範圍」的機率(50%及60%)。既然除了12月的中南部以外,「暖冬」的機率只有3成或4成,「偏溼」的機率也僅有3成,且都不及預報「正常值範圍」的5成或6成。顯示出氣象局的預報,該是「正常冬季」發生的機率最高才對.如何能詮釋成「暖溼」的冬季?「新聞稿」與「季天氣展望」兩份都是官方正式的資料,本不該出現不一致的結論。既然已經發生,就該以「季天氣展望」為準吧!「暖冬」?恐是誤會一場。

以今天科技能力的極限,無論是「歐洲中期預報中心」,或是「美國氣候中心」,皆僅能作出類似氣象局的「季天氣展望」,以「不確定的機率」來呈現。任何官方發布訊息或媒體報導有關新聞時,皆應忠實呈現「機率預報」的本意,讓使用者可以用來做「風險管理」的決策。若未來氣候的變化,被以肯定的文辭(例如「暖冬」、百年上升2度…等)來陳述,大都已落入「過度預報」的窠臼。其所傳遞的訊息太過「確定」,且忽略其他的可能性而顯得不夠完整,結果是會造成閱聽人嚴重的誤解,如果被用來做為「決策」的依據,那更可能會遭受「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後果,能不慎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